“中國好人”張燕:用美育在山鄉(xiāng)點燃精神火種

A-   A+
發(fā)表時間:2025年07月07日    來源:湖北文明網(wǎng)

張燕在湖北“好人進校園”大思政課宣講活動上發(fā)言

6月17日,湖北“好人進校園”大思政課宣講活動在武漢舉行。活動聚焦“弘揚三大精神 匯聚支點力量”,黃岡市唯一受邀代表、“中國好人”、蘄春縣彭思鎮(zhèn)茅山小學校長張燕在圓桌訪談中,深情講述其扎根鄉(xiāng)村、以美育人的心路歷程。

作為大別山的女兒,張燕將血脈中的奮斗精神融入鄉(xiāng)村教育。帶領團隊從零組建舞蹈隊,開設繪畫、合唱等興趣班,在簡陋條件下開辟美育天地,堅守“用美點亮心靈,架起通往未來橋梁”的初心。

面對外界的高薪邀請,張燕婉言拒絕,將孩子們“校長媽媽”的呼喚,視作最珍貴的回饋。她的堅守,踐行了大別山精神,讓“三大精神”在鄉(xiāng)村一線煥發(fā)活力,成為黃岡兒女傳承紅色基因、奉獻基層的縮影。

銜泥筑夢:美育天地從無到有

2010年,張燕成為茅山小學建校史上最年輕的女校長。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,唯一的教學樓破敗不堪,雨天校園泥濘不堪,師生鞋子常陷泥里;數(shù)百名留守兒童擠在昏暗的大教室里睡覺,文體設施幾近于無。

“硬件困難是暫時的,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不能等,精神的燈塔更不能熄滅!”大別山女兒骨子里的奮斗精神在血液中奔涌。面對資源匱乏,張燕沒有坐等支援,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眼中對精神滋養(yǎng)的深切渴望,尤其是那些沉默的留守兒童。她深知,美育——音樂、舞蹈、繪畫——是滋養(yǎng)心靈、建立自信、點燃夢想最直接的方式。

她帶領僅有的幾名教師,在水泥操場拉起舞蹈隊,在簡陋教室開設繪畫與合唱班。沒有專業(yè)場地,食堂就成了排練廳;缺乏專職教師,老師們便拿出看家本領義務教學。像燕子銜泥筑巢,一點一滴地搭建起孩子們的美育天地。

守巢情深:萬金不移扎根鄉(xiāng)土

2011年,為了給學校爭取更多關注和資源,張燕鼓起勇氣站上浙江衛(wèi)視《中國夢想秀》的舞臺。一曲《自由飛翔》讓她靚麗的形象和清亮的歌聲走進公眾視野,也讓更多人聽到了她“為山里的孩子贏得更多關注,獲取更多教育資源”的心聲。

節(jié)目播出后,她成了“草根明星”,也帶來了命運的岔路口——上海、浙江企業(yè)的高薪邀約紛至沓來,武漢優(yōu)質幼兒園也向她伸出橄欖枝。

面對物質條件的巨大誘惑,張燕的回應質樸而堅定:“孩子們喊我一聲‘校長媽媽’,這是對我的信任和依賴,在我心里它比任何高薪都珍貴。如果我走了,他們的‘校長媽媽’就沒了,他們的夢想可能就少了支撐。”

“我的根在這里,我的使命在這里,我將以大別山精神為火炬,在山區(qū)三尺講臺譜寫出無悔的青春之歌。”看到孩子們在“美”的浸潤下變得陽光自信、團結協(xié)作,看到紅色基因在他們身上傳承,張燕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。

張燕明白,茅山小學從破敗走向新生,絕非一己之力。鄉(xiāng)親們大力支持,武漢一家拍賣公司捐款50萬元修建體育設施,新八建設集團捐資打造塑膠運動場,國開證券、國開行湖北分行等愛心企業(yè)及網(wǎng)友紛紛捐資捐物,無數(shù)愛心匯聚,才托起少年宮項目。這“美育火種”,是眾人拾柴、團結奮斗的成果,恰似當年大別山軍民顧全大局、團結干革命的縮影,來之不易,必須有人如守護家園般堅守與耕耘。

張燕選擇做一只“守巢”的燕子。15年間,她以燕子銜泥般的恒心,一點點改善校園:四處奔走爭取社會捐助,建起圖書室、實驗室、音樂室、美術室、多媒體教室;鋪設水泥路,擴大綠化,讓鳥語花香取代滿地泥濘。

如今的茅山小學,配齊了多媒體現(xiàn)代化教學設備,運動場、乒乓球臺、籃球場、羽毛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,早已從當年的“泥巴學?!蓖懽?yōu)檫h近聞名的“花園式校園”和全省聞名的藝體特色校。

領飛未來:美育點亮星辰大海

在張燕心中,教育者就如同“老鷹捉小雞”游戲中張開羽翼保護小雞的那只大雞。她以言行美、課堂美、體魄美、藝術美、環(huán)境美“五美教育”為翼,為山里的孩子,尤其是留守兒童遮風擋雨,引領他們飛向廣闊天地。

張燕巧妙地將美育化為德育的載體。每周開展“最美班集體”“校園小明星”“最美教師”“最美寢室”“最美愛心少年”等評比活動;成立“小天使合唱團”“小天使舞蹈隊”,大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。

張燕以美育為橋梁,努力拓展孩子們的人生半徑。每年都會組織孩子們去武漢等城市開展研學活動,參觀博物館、建筑科技館、革命紀念館和知名高校,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,孩子們的眼界打開了,學習的熱情被激發(fā)了。

2021年,茅山小學24名留守兒童登上武漢洪山禮堂的大舞臺,作為湖北省“萬名愛心媽媽結對關愛萬名留守兒童”展示活動的壓軸節(jié)目,以充滿活力的團體操舞蹈《紅星閃閃》表達感恩之心,展現(xiàn)新時代少年風采。

美育的浸潤,悄然滋養(yǎng)著理想的種子破土而出。學生余佳華在蘄春縣演講比賽中獲得一等獎,她在演講中堅定地說,自己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,因為“我的老師們教導學生時盡心盡力,長大后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?!?/p>

幼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右腿殘疾,6歲前還不會行走的張燕,如今已成為備受矚目的女校長。她獲得“黃岡市十佳規(guī)范管理校園”“荊楚好老師”“中國好人”等諸多榮譽。多年來,她憑借不懈的努力甩掉拐棍,一步一個腳印,丈量出鄉(xiāng)村教育的壯闊征程。

張燕以美為炬,點燃的不只是留守兒童眼中自信的光芒,更是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的薪火傳承。這束由美育點燃、照亮無數(shù)山鄉(xiāng)孩子走向“詩和遠方”的精神火種,在這只“大別山燕子”的守護與引領下,正愈燃愈旺,照亮更多星辰大海的征途。(黃岡日報 記者 李嬌

責任編輯:李歡

“中國好人”張燕:用美育在山鄉(xiāng)點燃精神火種

發(fā)表時間:2025-07-07 來源:湖北文明網(wǎng)

張燕在湖北“好人進校園”大思政課宣講活動上發(fā)言

6月17日,湖北“好人進校園”大思政課宣講活動在武漢舉行?;顒泳劢埂昂霌P三大精神 匯聚支點力量”,黃岡市唯一受邀代表、“中國好人”、蘄春縣彭思鎮(zhèn)茅山小學校長張燕在圓桌訪談中,深情講述其扎根鄉(xiāng)村、以美育人的心路歷程。

作為大別山的女兒,張燕將血脈中的奮斗精神融入鄉(xiāng)村教育。帶領團隊從零組建舞蹈隊,開設繪畫、合唱等興趣班,在簡陋條件下開辟美育天地,堅守“用美點亮心靈,架起通往未來橋梁”的初心。

面對外界的高薪邀請,張燕婉言拒絕,將孩子們“校長媽媽”的呼喚,視作最珍貴的回饋。她的堅守,踐行了大別山精神,讓“三大精神”在鄉(xiāng)村一線煥發(fā)活力,成為黃岡兒女傳承紅色基因、奉獻基層的縮影。

銜泥筑夢:美育天地從無到有

2010年,張燕成為茅山小學建校史上最年輕的女校長。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,唯一的教學樓破敗不堪,雨天校園泥濘不堪,師生鞋子常陷泥里;數(shù)百名留守兒童擠在昏暗的大教室里睡覺,文體設施幾近于無。

“硬件困難是暫時的,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不能等,精神的燈塔更不能熄滅!”大別山女兒骨子里的奮斗精神在血液中奔涌。面對資源匱乏,張燕沒有坐等支援,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眼中對精神滋養(yǎng)的深切渴望,尤其是那些沉默的留守兒童。她深知,美育——音樂、舞蹈、繪畫——是滋養(yǎng)心靈、建立自信、點燃夢想最直接的方式。

她帶領僅有的幾名教師,在水泥操場拉起舞蹈隊,在簡陋教室開設繪畫與合唱班。沒有專業(yè)場地,食堂就成了排練廳;缺乏專職教師,老師們便拿出看家本領義務教學。像燕子銜泥筑巢,一點一滴地搭建起孩子們的美育天地。

守巢情深:萬金不移扎根鄉(xiāng)土

2011年,為了給學校爭取更多關注和資源,張燕鼓起勇氣站上浙江衛(wèi)視《中國夢想秀》的舞臺。一曲《自由飛翔》讓她靚麗的形象和清亮的歌聲走進公眾視野,也讓更多人聽到了她“為山里的孩子贏得更多關注,獲取更多教育資源”的心聲。

節(jié)目播出后,她成了“草根明星”,也帶來了命運的岔路口——上海、浙江企業(yè)的高薪邀約紛至沓來,武漢優(yōu)質幼兒園也向她伸出橄欖枝。

面對物質條件的巨大誘惑,張燕的回應質樸而堅定:“孩子們喊我一聲‘校長媽媽’,這是對我的信任和依賴,在我心里它比任何高薪都珍貴。如果我走了,他們的‘校長媽媽’就沒了,他們的夢想可能就少了支撐?!?/p>

“我的根在這里,我的使命在這里,我將以大別山精神為火炬,在山區(qū)三尺講臺譜寫出無悔的青春之歌?!笨吹胶⒆觽冊凇懊馈钡慕櫹伦兊藐柟庾孕拧F結協(xié)作,看到紅色基因在他們身上傳承,張燕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。

張燕明白,茅山小學從破敗走向新生,絕非一己之力。鄉(xiāng)親們大力支持,武漢一家拍賣公司捐款50萬元修建體育設施,新八建設集團捐資打造塑膠運動場,國開證券、國開行湖北分行等愛心企業(yè)及網(wǎng)友紛紛捐資捐物,無數(shù)愛心匯聚,才托起少年宮項目。這“美育火種”,是眾人拾柴、團結奮斗的成果,恰似當年大別山軍民顧全大局、團結干革命的縮影,來之不易,必須有人如守護家園般堅守與耕耘。

張燕選擇做一只“守巢”的燕子。15年間,她以燕子銜泥般的恒心,一點點改善校園:四處奔走爭取社會捐助,建起圖書室、實驗室、音樂室、美術室、多媒體教室;鋪設水泥路,擴大綠化,讓鳥語花香取代滿地泥濘。

如今的茅山小學,配齊了多媒體現(xiàn)代化教學設備,運動場、乒乓球臺、籃球場、羽毛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,早已從當年的“泥巴學?!蓖懽?yōu)檫h近聞名的“花園式校園”和全省聞名的藝體特色校。

領飛未來:美育點亮星辰大海

在張燕心中,教育者就如同“老鷹捉小雞”游戲中張開羽翼保護小雞的那只大雞。她以言行美、課堂美、體魄美、藝術美、環(huán)境美“五美教育”為翼,為山里的孩子,尤其是留守兒童遮風擋雨,引領他們飛向廣闊天地。

張燕巧妙地將美育化為德育的載體。每周開展“最美班集體”“校園小明星”“最美教師”“最美寢室”“最美愛心少年”等評比活動;成立“小天使合唱團”“小天使舞蹈隊”,大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。

張燕以美育為橋梁,努力拓展孩子們的人生半徑。每年都會組織孩子們去武漢等城市開展研學活動,參觀博物館、建筑科技館、革命紀念館和知名高校,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,孩子們的眼界打開了,學習的熱情被激發(fā)了。

2021年,茅山小學24名留守兒童登上武漢洪山禮堂的大舞臺,作為湖北省“萬名愛心媽媽結對關愛萬名留守兒童”展示活動的壓軸節(jié)目,以充滿活力的團體操舞蹈《紅星閃閃》表達感恩之心,展現(xiàn)新時代少年風采。

美育的浸潤,悄然滋養(yǎng)著理想的種子破土而出。學生余佳華在蘄春縣演講比賽中獲得一等獎,她在演講中堅定地說,自己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,因為“我的老師們教導學生時盡心盡力,長大后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?!?/p>

幼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右腿殘疾,6歲前還不會行走的張燕,如今已成為備受矚目的女校長。她獲得“黃岡市十佳規(guī)范管理校園”“荊楚好老師”“中國好人”等諸多榮譽。多年來,她憑借不懈的努力甩掉拐棍,一步一個腳印,丈量出鄉(xiāng)村教育的壯闊征程。

張燕以美為炬,點燃的不只是留守兒童眼中自信的光芒,更是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的薪火傳承。這束由美育點燃、照亮無數(shù)山鄉(xiāng)孩子走向“詩和遠方”的精神火種,在這只“大別山燕子”的守護與引領下,正愈燃愈旺,照亮更多星辰大海的征途。(黃岡日報 記者 李嬌
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

技術支持:荊楚網(wǎng)
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