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積分撬動大治理——當陽淯溪鎮(zhèn)林河村“責任片”種出文明花

A-   A+
發(fā)表時間:2025年06月27日    來源:三峽日報

圖為林河村垃圾分類投放點。 三峽日報記者 張鍇 攝

夏日清晨薄霧里,當陽市淯溪鎮(zhèn)林河村73歲的王光明和老伴弓著腰,仔細清理村口道路邊的雜草和垃圾。幾個月前,這片車來人往的公共區(qū)域還是少有人管的衛(wèi)生盲點,如今卻成了老兩口精心照料的“責任片”。

當公共空間“難管”的嘆息聲還在許多鄉(xiāng)村回蕩時,林河村用一塊塊“責任牌”喚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識,更用看得見的“小積分”,兌換出鄉(xiāng)村文明的大氣象。

一塊牌子定乾坤

公共區(qū)域有了“主人”

“房前屋后各家掃,公家地方誰操心?”這道難題曾讓林河村黨總支寢食難安。總支書曾玉超領著班子幾番琢磨,亮出妙招:把全村劃成6大責任片,覆蓋所有村灣、主路和公共角落,鼓勵村民主動“揭榜”。

牌子掛起來,責任扛上肩。老先進王光明率先認領了車流不斷的十字路口;幾十位熱心村民緊隨其后,紛紛將昔日“難管”地帶變成自家“責任片”。村里還定下規(guī)矩:村民小組長管巡查、村級“三員”專職護路、家家戶戶落實“門前三包”。先進帶頭干,群眾跟著干,昔日雜草叢生的邊角地,如今處處有人勤拂拭。

一分一厘見真章

互評榜上比高低

責任田種下了,如何讓精心管護蔚然成風?林河村又亮出連環(huán)招——“積分制”配上“互評榜”。

每季度的“美麗庭院”評比成了村里的熱鬧事。村民代表、黨小組長和“三員”組成評審團,挨家挨戶看衛(wèi)生、評整潔、比綠化,結果張榜公布?!霸u的是衛(wèi)生,比的是臉面?!北辉u為“最清潔”的劉大媽滿臉笑意,“這20多個積分夠換一瓶好香油哩!”

積分能換的遠不止糧油。早上8點不到,村民劉光桃就攥著積分券在供銷社門口排隊:“攢了80多分當錢花,添件新衣裳走親戚!”原來鎮(zhèn)里牽線搭橋,聯(lián)合服裝企業(yè)推出積分專供區(qū),衣服款式新、價格實惠。村民參與河道保潔、垃圾清掃都能賺積分,去年全鎮(zhèn)發(fā)放7萬積分,相當于讓利2萬余元。米面油、服飾鞋帽千余種商品成了村民的“治理動力源”?!艾F(xiàn)在村民搶著干活,‘勞動換積分’都成流行語了?!辨?zhèn)供銷社負責人笑著說。

一溝一渠總關情

實事辦到心坎上

治理變革要扎根,還需把實事辦到百姓心窩里。林河村魯家巷的轉變便是明證。過去30多戶村民的生活污水清運不暢,夏天蚊蠅成群,村民曾凡斧連連搖頭:“路過都得捂著鼻子跑!”村“兩委”看在眼里,硬是擠出資金,分兩期修通了500多米污水管網(wǎng)。

“污水暢了,心也順了!”站在清亮的溝渠旁,老曾的話道出眾人心聲。困擾村民的“堵心事”解決了,大伙兒參與環(huán)境整治的勁頭更足了。從一條溝渠的疏浚,到家家戶戶爭創(chuàng)“美麗庭院”,林河村用有溫度的實事,把“要我干”變成了“我要干”。

“掃干凈、碼整齊、收通豁?!边@句村民嘴邊的順口溜,正變成林河村的日常風景。曾玉超翻開筆記本,上面記著近半年的變化:公共區(qū)域認領率從30%提升到100%,垃圾清運量減少40%,村民矛盾糾紛直線下降……“積分不是目的,讓大伙兒真正成為村莊的主人,才是關鍵?!痹癯f。(三峽日報記者 張鍇 通訊員 陳曉燕)

責任編輯:李歡

小積分撬動大治理——當陽淯溪鎮(zhèn)林河村“責任片”種出文明花

發(fā)表時間:2025-06-27 來源:三峽日報

圖為林河村垃圾分類投放點。 三峽日報記者 張鍇 攝

夏日清晨薄霧里,當陽市淯溪鎮(zhèn)林河村73歲的王光明和老伴弓著腰,仔細清理村口道路邊的雜草和垃圾。幾個月前,這片車來人往的公共區(qū)域還是少有人管的衛(wèi)生盲點,如今卻成了老兩口精心照料的“責任片”。

當公共空間“難管”的嘆息聲還在許多鄉(xiāng)村回蕩時,林河村用一塊塊“責任牌”喚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識,更用看得見的“小積分”,兌換出鄉(xiāng)村文明的大氣象。

一塊牌子定乾坤

公共區(qū)域有了“主人”

“房前屋后各家掃,公家地方誰操心?”這道難題曾讓林河村黨總支寢食難安??傊癯I著班子幾番琢磨,亮出妙招:把全村劃成6大責任片,覆蓋所有村灣、主路和公共角落,鼓勵村民主動“揭榜”。

牌子掛起來,責任扛上肩。老先進王光明率先認領了車流不斷的十字路口;幾十位熱心村民緊隨其后,紛紛將昔日“難管”地帶變成自家“責任片”。村里還定下規(guī)矩:村民小組長管巡查、村級“三員”專職護路、家家戶戶落實“門前三包”。先進帶頭干,群眾跟著干,昔日雜草叢生的邊角地,如今處處有人勤拂拭。

一分一厘見真章

互評榜上比高低

責任田種下了,如何讓精心管護蔚然成風?林河村又亮出連環(huán)招——“積分制”配上“互評榜”。

每季度的“美麗庭院”評比成了村里的熱鬧事。村民代表、黨小組長和“三員”組成評審團,挨家挨戶看衛(wèi)生、評整潔、比綠化,結果張榜公布?!霸u的是衛(wèi)生,比的是臉面?!北辉u為“最清潔”的劉大媽滿臉笑意,“這20多個積分夠換一瓶好香油哩!”

積分能換的遠不止糧油。早上8點不到,村民劉光桃就攥著積分券在供銷社門口排隊:“攢了80多分當錢花,添件新衣裳走親戚!”原來鎮(zhèn)里牽線搭橋,聯(lián)合服裝企業(yè)推出積分專供區(qū),衣服款式新、價格實惠。村民參與河道保潔、垃圾清掃都能賺積分,去年全鎮(zhèn)發(fā)放7萬積分,相當于讓利2萬余元。米面油、服飾鞋帽千余種商品成了村民的“治理動力源”。“現(xiàn)在村民搶著干活,‘勞動換積分’都成流行語了?!辨?zhèn)供銷社負責人笑著說。

一溝一渠總關情

實事辦到心坎上

治理變革要扎根,還需把實事辦到百姓心窩里。林河村魯家巷的轉變便是明證。過去30多戶村民的生活污水清運不暢,夏天蚊蠅成群,村民曾凡斧連連搖頭:“路過都得捂著鼻子跑!”村“兩委”看在眼里,硬是擠出資金,分兩期修通了500多米污水管網(wǎng)。

“污水暢了,心也順了!”站在清亮的溝渠旁,老曾的話道出眾人心聲。困擾村民的“堵心事”解決了,大伙兒參與環(huán)境整治的勁頭更足了。從一條溝渠的疏浚,到家家戶戶爭創(chuàng)“美麗庭院”,林河村用有溫度的實事,把“要我干”變成了“我要干”。

“掃干凈、碼整齊、收通豁。”這句村民嘴邊的順口溜,正變成林河村的日常風景。曾玉超翻開筆記本,上面記著近半年的變化:公共區(qū)域認領率從30%提升到100%,垃圾清運量減少40%,村民矛盾糾紛直線下降……“積分不是目的,讓大伙兒真正成為村莊的主人,才是關鍵?!痹癯f。(三峽日報記者 張鍇 通訊員 陳曉燕)
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

技術支持:荊楚網(wǎng)
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